科學家呼吁原子鐘民用化 (2006-01-06)
發(fā)布時間:2007-12-04
作者:
來源:東方早報
瀏覽:1256
由于地球自轉加速,導致2006年遲到1秒鐘成了今年的第一起重大新聞。而隨著地球自轉的持續(xù)加速,我們還可能不斷調整常用的計時設備。為了避免因類似情況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,近日,美國科學家建議加快原子鐘民用化進程,盡快采用目前最為精確的原子鐘技術取代傳統(tǒng)的計時方法。
傳統(tǒng)的計時手段依賴于地球自轉,所謂一秒就是把地球自轉一天平均分為86400份,每一份便是1秒。千百年來,人類都為了如何準確測定和“保持”1秒鐘的長度尋找各種方法,比如沙漏和機械鐘表,但誤差始終不可避免。直到原子鐘的發(fā)明,“1秒鐘”難題才得到真正解決。原子鐘是根據(jù)銫原子的振蕩周期來確定1秒的長度,每30萬年誤差1秒。
事實上,我們日常生活的時間是這兩種計時方法的折中,依照地球自轉劃定的“1秒鐘”隨著地球自轉發(fā)生變化,但原子鐘的“1秒鐘”相對比較穩(wěn)定,因此每隔幾年都需要根據(jù)原子鐘調整時間。受此影響,鐘表和電腦事實上都有必要重新設置時間,雖然對我們來說這是舉手之勞,但在某些領域可就沒那么簡單了。比如,由電腦控制的電力、通訊等大型系統(tǒng),時間的重新設置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。正是出于這一憂慮,這幾位科學家才呼吁放棄傳統(tǒng)計時設備。